寬恕的力量

Posted on 2/15/2011 by Unknown

字體大小按鈕:BIG MIDDLE SMALL


讀者文摘/提供

寬恕不是忘掉傷痛,也不是否認痛苦。而是趕走那些煩擾我們的憤恨之情,得以擁有新的開始。充滿愛和理解的寬恕不僅是對他人的大度,更是給自己的禮物。

By ÁGATA SZÉKELY

當有人建議我寫一篇關於寬恕的文章時,我心想,為什麼不找我寫「報復的力量」呢?類似的例子倒是不勝枚舉。

英國名歌手艾爾頓強(又譯艾頓莊)曾說:「『對不起』或許是最難說出口的三個字。」但我發現,原諒這個詞也常被誤解。我們不太容易原諒,總覺得原諒人就意味着委屈自己。

「傷害我的人不值得寬恕,」我們常常會這麼想,「如果我原諒他,就會有人利用我的善良,我也可能再次受到傷害。」

無論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的過失;別人對自己一片真心的誤解;或者僅僅是十年前小姑無心的一句「你胖了」,我們都可能懷恨至今。這些傷口非但未隨時間消失,反而被當成寶貝似地深藏心底,不時從記憶裏取出,如同翻閱相簿或鑑賞首飾那樣細細回味。每當此時,那些未能被寬恕的往事就構成了一部感傷電影,種種細節歷歷在目,揮之不去。昔日怒火被重新點燃,當下變成滿腔怨恨。

說到底,寬恕究竟基於什麼呢,宗教信仰?還是為人着想?在這樣一個殘酷過頭的世界裏,又有什麼是真的無法原諒的呢?

寬恕能夠影響你的一生,要理解它的含義並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寬恕,我們必須弄清楚它是什麼。專家們一直在探究什麼是真正的寬恕,它已經構成了科學研究的領域,雖然仍有很多爭論,但也有了不小的成果。


憤怒是盤旋待降的飛機

弗雷德.拉斯金是位諮詢師,也是健康心理學家,在美國史丹福大學領導「寬恕」議題研究小組。在名為《原諒他人即自我療傷》的專案中,他完成了對眾多案例的研究,最終把那些久久無法釋懷的情感比喻成在空中連續飛行數週的飛機,消耗着為緊急情況所預備的能源。

「這些憤怒的飛機慢慢累積壓力,最後的結局通常是墜毀,」拉斯金說,「而寬恕則是一旦着陸後的平靜。」

拉斯金指出寬恕不是一味承受他人給予的傷害,逃避痛苦的回憶,或為錯誤的行為找藉口;也不是一定要你和施害者妥協。「寬恕是為了你自己,和那個傷害你的人無關。」拉斯金說,「學習寬恕就像學習踢球。在研究中,我們發現人們能管理好憤怒的能量,也能很好地運用它,人們通常不會把可貴的精力浪費在業已造成的憤怒或痛苦上。透過寬恕,我們理解到無法改變過往,卻能夠將自己從中解脫出來。寬恕使我們的飛機最終着陸,進行必要的維修。」

拉斯金認為,寬恕不是讓傷害我們的人免受責難,也不意味着要被動地接受不公平待遇,它的目的在於給自己和平寧靜。

然而,如果傷害大到無法寬恕,又該如何呢?


潘金福的故事

越戰時期,確切地說是一九七二年六月八日,潘金福一家為了躲避美軍的空襲,逃到一座離家不遠的佛塔內。然而,面對從天而降的炸彈,小小的佛塔毫無招架之力,一切都陷入火海之中。

在那危急時刻,美聯社記者鄔尼克搶拍了一張後來轟動全球的照片。照片中,九歲的金福遭三度灼傷,全身赤裸且嚎啕大哭。但在挺過十七次手術之後,金福活了下來。更了不起的是她還寬恕了約翰.普拉默上尉──那位下達命令空襲金福家所在村莊的軍官。

在《烈火的饋贈》一書中,金福告訴女記者依瑪.桑切斯,她見到普拉默後上前給他一個擁抱,而不是耳光。「我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。當時仍是孩子的我是受害者;而他,一個必須服從命令的軍人,也是受害者。我經歷了肉體的痛苦,但他遭受了比我更強烈的精神上的折磨。」

金福將她昔日所受的傷害變成今天的積極行動。她到處遊說,呼籲世界和平。她是「金福國際基金會」(International Kim Foundation)主席,向戰爭受害者伸出援手。

是什麼使她變得如此堅強?恢復力——這就是關鍵所在。


恢復力是對抗命定

波里斯.西魯尼克的父母雙雙死於納粹集中營,當時才六歲的他成功地逃了出來。戰後他一直在不同的難民營中輾轉漂泊,直到在一家慈善機構的農場裏安定下來。鄰居們教他如何欣賞文學作品與熱愛生活。他本來決心成為醫師,學習救人的技巧,但最終他當上精神科醫師、神經學家、作家和精神分析學家,專注於心理學中對恢復力的研究,即個人克服困難和在危機時刻保持堅強的能力。

「恢復力是對抗命定,」西魯尼克說,「做起來很難,但它釋放了我們內心的自由,使我們不再被過去的傷痛所折磨。」

唯有如此,那些遭受過巨大災難或歷經痛苦情感折磨的人,才能擺脫受害者的角色,並像西魯尼克和金福那樣展開新生活。你可曾考慮過這個問題,為什麼兒時遭受冷漠或虐待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,有一些淪為罪犯或施暴者,而另一些卻從苦難中恢復,成為富有責任心的人,堅強樂觀並擁有幸福成功的生活?答案就是恢復力。要做到這點,寬恕是關鍵。

心理治療師、拉丁美洲人類發展協會主席暨墨西哥全面導向協會主席、《學會成長》一書作者羅莎.阿根廷娜.里瓦斯.拉卡約認為,「如果不學會原諒他人,就無法成長進步,也無法堅強地面對困難。我們將永遠沉溺於悲傷,無法恢復。有些人總是怒氣沖沖,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們遭受了不公平待遇,其實他們並沒有意識到,這麼做,最終受傷的其實是自己。世人不會在乎我們痛苦的過去,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所做與所能付出的一切。當我們緊抓着舊傷口不放,自憐自艾的情緒讓我們無法關注他人。倘若我們把自己定位為苦難的殉道者,就只能坐等他人伸出援手,讓一切可以奇蹟般地重回正軌。」

拉卡約指出,寬恕讓我們坦然面對自己脆弱的一面,也使我們意識到毋需刻意隱藏這種脆弱。認清自己的不足讓我們不再犯同樣的錯。

不止於此,研究還發現寬恕在醫學上具有不小的療效。


寬恕有益身體健康

除了有益心理健康,許多研究顯示,釋懷對生理健康也大有幫助。這絕非誇大其辭。威斯康辛大學所做的《寬恕和身體健康》研究表示,學習原諒他人可以幫助中年人預防心臟疾病。

這項研究還指出,越是能夠原諒他人的人,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機率越低。如果對所受痛苦耿耿於懷,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。

關於重揭舊傷疤也有很重要的研究發現。其中一項指出,人只要想五分鐘憤怒不安或沮喪的事,就會減低人體的心率變異指數。這指數是神經系統的健康測量標準,同時顯現心血管系統整體的彈性;指數若偏低,就有發生心臟疾病的風險。

同樣的研究還顯示,五分鐘的消極思考會減緩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,其防禦機能也會隨之下降。

寬恕有益於身心健康,這不僅對他人,同時也對自己大有裨益。尤其當我們自己犯了錯誤或有罪惡感的時候,倘若寬恕自己,就不需要再感覺自己像個罪人那樣理應受罰。

寬恕不是忘記,也不是沉湎於否認。相反地,寬恕讓我們擁有全新的開始,遠離纏繞着我們的憤恨,迎接新的機遇。

充滿愛和理解的寬恕與其說是對他人的慷慨大度,但更是給自己一份可貴的禮物


做到寬恕的六條途徑

葛培理牧師擔任美國歷屆十多位總統的顧問,在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公司編撰的二十世紀名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七。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.柯林頓曾說過,在丈夫性醜聞纏身的日子裏,「葛培理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支持,使我做出讓婚姻繼續的決定。他勸告我要饒恕。這點我永遠不會忘記。」

葛培理提到以下幾點,能幫助我們好好寬恕。

1. 把「與人和睦」當成目標

你能以「與人和睦」的心對待每個人嗎?很遺憾,有時的確不能。但關鍵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做不到時,就該好好反思。

2. 任何情景下,想讓別人如何對待你,就怎樣對待別人

謙卑的人擁有智慧,但驕傲常蒙蔽我們的內心。當我們做錯事,總盼望得到寬恕,因此我們也要學習去寬恕別人。

3. 注意言行,口不出惡言

太多婚姻和友誼的破裂是出於語言的傷害,它會使雙方積怨更深,無法饒恕對方。所以,請隨時提醒自己:不要說出不恰當的話。

4. 不要以惡報惡

不但為愛你的人禱告,也為傷害你的人禱告。當你這樣做的時候,內心會獲得醫治。

5. 遠離報復,別深陷過去

你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事,報復也不能解決問題,只會帶來新的傷害。將注意力放在未來的人生路上,學習寬恕與被寬恕。

6. 恨「罪」,但愛「罪人」

我們憎恨的是罪行本身,必須學習依然愛這個罪人;當此人悔改時,試着接納他。

好的文章值得推廣,歡迎「轉貼」,轉貼資訊如下:
本文標題:
本文網址:

No Response to "寬恕的力量"

有話要說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