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你夢想成真的「正向思考術」

Posted on 10/21/2010 by Unknown

字體大小按鈕:BIG MIDDLE SMALL


作者:謝明玲  出處:天下雜誌 364期 2007/01



除了努力和運氣,新的一年要實現心願,只要正向思考,就能心想事成。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賽利曼最新提倡的「正向心理學」,將讓「心想事成」這句中國俗諺,真的成真。


台灣人愛許願。根據今年初AC尼爾森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亞太地區是僅次於拉丁美洲最愛許新年願望的地區;而台灣人有七七%許下新年心願,其中又有九七%的人表示會遵從並努力實現新年新期許。其實,除了努力和運氣,新的一年要實現心願,只要轉個想法,就能心想事成。

提倡「正向心理學」(positive psychology)的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塞利曼(Martin Seligman)早在一九八八年的研究就曾對美國泳將麥特.畢昂迪(Matt Biondi)做過實驗。實驗是故意請教練對隊上謊稱畢昂迪表現不佳,但畢昂迪不受影響,保持樂觀,當其他隊友表現失常時,他表現反而更出色。這種樂觀的特質,使他在當年奧運前兩項比賽被第二名超前的壓力下,仍拿下接下來的五面金牌。

樂觀的態度還與健康有關。一篇在梅約醫學中心論文集的研究發現,北卡羅萊納大學在一九六○年代評估六九五八位成年人的樂觀程度,然後四十年後,發現最悲觀的一組的死亡率,比最樂觀的一組,高了近四二%。此外,研究還發現正向的態度能啟動身體的免疫系統,甚至能降低血壓、減少焦慮。

儘管在某些情況中,心理學家認為悲觀謹慎的想法能提醒可能的風險,讓人預作準備;但理性而有邏輯的正向思考仍不容忽視。從認知、情緒和行為下手,為自己創造正面的循環和連動,新的一年,就能「想出健康,想出快樂」。

1.情緒面

和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發現,有的人不習慣察覺自己的負面情緒,或者文化上要求壓抑,而不懂得偵測自己的負面情緒。

政大心理系副教授楊建銘建議,不只要學會「偵測」到負面情緒,還要能找到發洩出口,例如大叫、大笑,甚至是看喜劇、與人談談等,都有幫助。

2.行為面

正面的行為會刺激正面情緒。楊建銘建議要多做「接觸世界的行為」,走出自己侷限的世界;或多做「滿足需求的行為」:如吃一點甜點、睡一個好覺,這些正面行為都能引發正面情緒和想法。

有的人則會對自己使用「自我暗示」的方法,甚至用錄音的方式,向自己不斷描繪成功的情境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真表示,這屬於心理學上「自我實現的預言」:以正面的印象和語彙在腦中挖掘出正面的路徑,不分心去想其他情境,專注投入在練習或準備上,自然也就提高了成功的機率。

3.認知面

詹佳真指出,負面思考的人有三項特徵:第一,覺得自己是失敗者,對自己否定;第二,對別人否定,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失敗一定幸災樂禍;第三,全面性、整體性的類化,認為這次不成功,將來,或者做其他事也不可能再有改善。

她指出,當負面事件發生時,我們常忽略掉自己已經「理所當然」地詮釋過一次,這種自然而然的詮釋,是負面情緒的主要來源。

怎樣用能掌握的思考來控制『自動化』的想法,這是重點,」楊建銘也點出。

他建議學會問自己幾個問題:

我是否掉入了全有全無的狀態?(是否全盤否定自己,或者過度推演到未來的情境)
這件事會怎樣嗎?最壞的情況是如何?(事情常不如想像糟糕)
如果朋友遇到同樣的事,我會怎樣安慰他?(抽離出情緒,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件)
這件事過了一個星期、一個月,甚至一年之後是如何?
「問問題」的練習不能只在大的負面事件發生的時候才做,而需要從小事情開始,就持續的練習。



吳佳璇會要求她的個案回家做功課,學會分析事件ABC:把前因(antecedent)、行為(behavior)和對應(consequence)寫下來,自己的哪些行為和情緒的來源,想法有什麼道理和邏輯?自己又如何處理?並嘗試釐清這些元素中,內外部的因素各是什麼?避免過度的往內歸因。

詹佳真還會進一步鼓勵個案對自己寫下來的想法做辯論,例如,今天自己沒有得到拔擢,而覺得很挫折,就可以反問自己:升官就代表成功嗎?不升官生活就變得更差嗎?「用哪一種角度詮釋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,」她說。「而是你要怎樣的結果,就必須怎樣的改變你的詮釋方式。」

中國俗諺的「心想事成」其實是有西方心理學的依據,有了正向樂觀的心理,一年之始所許下的願望就容易達成。

好的文章值得推廣,歡迎「轉貼」,轉貼資訊如下:
本文標題:
本文網址:

No Response to "讓你夢想成真的「正向思考術」"

有話要說: